#人文游
说说这次旅行
我本是江南人,生于江南长于江南,江南的雨看的多,江南的小桥流水也遇见的很多,所以这里的风景一向甚少能引起的兴趣。大学的四年,我暂居苏州,春时、夏至、秋分、冬雪,每个季节的景色都看遍,唯有虎丘,四年的时间里,我只来过一次。
上一次来虎丘,也是秋日,江南的秋,一直都是我最喜欢的季节。
这一次再来虎丘,我已经毕业,离开苏州有三个多月了。这三个月里我从未回来过,可是刚刚下高铁的瞬间,还是觉得异常的亲切。
【关于行程】
9月23日,秋分。俗话说,秋风起,蟹脚痒。是啊,又到了一年吃大闸蟹的季节了。但是我们这种从小这个季节吃大闸蟹的人来说,这个时间远远还没有到大闸蟹肥美的季节。
每年的9月,苏州的虎丘都会开始有庙会表演,持续时间约有一个月,值得一来
23号一日,就只在虎丘一个景区里。
【关于苏州】
苏州,古称吴,简称为苏,又称姑苏、平江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苏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种植水稻、小麦、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澄湖大闸蟹等。
【关于交通】
苏州和无锡中间有一个苏南硕放机场,不过机场不大,吞吐量也不高,所以习惯性苏州人出行还是会选择上海浦东或者虹桥飞。
苏州有很多高铁,每天往返于南京上海的铁路有几十趟,但节假日还是要提前购票,不然还是会买不到票。
苏州汽车站有汽车南站、汽车北站,往省内绝大部分都有汽车。吴中汽车站可以到省内周庄、吴江之内的地方。
内部交通
苏州现在有地铁1号线、2号线、4号线,公交也很方便。
【关于美食】
苏式美食有很多,以甜为主。
中秋季节最特色的的就是鲜肉月饼。其他的传统特色美食如松鼠桂鱼、响油鳝糊、碧落虾仁等。
【关于虎丘】
虎丘山海拔34.3米,面积0.19平方公里。景区现有面积100公顷,保护区面积475.9公顷,作为苏州的一个重要旅游窗口,虎丘屡获殊荣,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十佳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单位。虎丘,原名海涌山,据《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葬后三日有“白虎蹲其上”,故名虎丘。又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为名。
虎丘主景,传说众多
虎丘山海拔34.3米,面积0.19平方公里。山体由侏罗系火山岩浆构成,千人石、试剑石、剑池等山石为流纹岩。虎丘山往东、北、西三个方向的整个平原地区第四系冲积层之下都分布着侏罗系火山岩。
我曾暂居苏州五载,苏州大大小小的景也基本都走过,虎丘自然也不会例外。两年前来虎丘的时候,也是这样的秋天,秋高气爽最是适合出门逛逛了,也恰巧赶上了庙会,不过当初逛的并不仔细,两个小时就走马观花的走了一遭然后离开了。
而这一次来,终于完完整整的浏览了一遭,那些曾经经过,却不知道典故的地方也终于都弄了明白。
虎丘山被誉为吴中第一山,南门口入时就可以看见背后的虎丘塔。就算是下雨天,也依旧不能阻挡游人们的步伐。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
从景区南门进入,走廊上是一些碑刻,不过为了保护被装裱在了玻璃里。上面雕刻的是一些关于苏州、关于虎丘的诗句。
苏州就是桥多水多,很小的时候来苏州就听说苏州曾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那时候小,城市发展也确实没有那么好,但是河道确实很多。现在城市发展的越来越好,虽然主城区有所保护,但是总还是不是记忆里的模样了。
这里的河道边都是树木,远远望去只有一个圆圆的拱桥,下雨倒影不是那么清晰,但是还是停幽静的感觉。
这里的河道其实就是以前的大运河遗址点。从前的京杭大运河途径苏州,这才造就了水多桥多的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
雨下的挺大的,淅淅沥沥的。
我记得曾经读过余秋雨写过的苏州文章:“山水还在,古迹还在,似乎精魂也有些许留存。苏州一度成为晚清国学重镇。当时的苏州十分沉静,但无数的小巷中,无数的门庭里,藏匿着无数厚实的灵魂。正是这些灵魂,千百年来,以积聚久远的固执,使苏州保存了风韵的核心。”
是啊,姑苏这里也一样承载了很多的文化,很多的历史,江南的雨中漫步,似乎走进了从前,游人都不急不慢的走着,走着,走在这雨中,走在江南的秋色里。
比起北风秋景的绚丽多彩,江南的秋也要含蓄的多。江南的初秋除了多雨外,几乎没有什么显著的特色。没有多彩的颜色,也没有萧条的感觉,甚至落叶都还没有开始。如此含蓄的秋,也当真只有江南才有了。
“断梁殿”,虎丘断梁殿是虎丘的二山门,是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上面的主梁是断的,它用两根木料建成的,它的建成主要是运用了力学中的杠杆原理,在这断梁下有一排斗拱相托,通过斗拱将中间所承受的力分散到四周,采用了“挑梁式”的构筑方法,然后再靠两边的琵琶吊、四个角上的棋盘格来支撑四周。在建造此殿时,全殿不用金属构件坚固,只用竹木钉榫,所以也就显得更为珍贵,它被誉为是千年不倒的断梁殿。
这里是第一个特色的点,游人来此多会停留一会。
拥翠山庄,在虎丘拥翠山庄墙的二边刻有“龙、虎、豹、熊”行草大字石刻四方,苍劲有力,气势磅礴。相传为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桂林陶茂森所书,由他处移置于此。拥翠山庄是苏州唯一一座无水的园林
石桃,因石头神似桃子而得名。
真娘墓:真娘确有其人虎丘真娘墓,原名姓胡,名瑞珍,北方人。当时在我们苏州有一个大财主,名叫王荫祥,他用重金贿赂老鸨,企图在真娘那里留宿,真娘知道这次难以逃避,为了保持贞洁,她上吊自尽了。这使王荫祥内心大受震惊,于是为真娘筑了这个墓,并且发下重誓,今生永不再娶。很多文人墨客同情真娘,在她的墓上题写一些诗词。
憨憨是中国梁代著名的高僧,当时他的眼睛不好,患有目疾,也就是现在说的“白内障”,虎丘山的方丈因为可怜他,收他做一个挑水和尚。有一日他在这里发现了这里有泉水,便在此停留,后来泉水喷到了眼睛上,治好了他的眼疾。此泉为了纪念这个高僧便命为“憨憨泉”。
现在这口井下还有水,只是已经有污染不能饮用了。
“试剑石”在登山石径东侧,巨石中裂如剑截。相传,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为了争霸天下,召来了当时最有名的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为他铸剑。阖闾为了试其剑的锋利,对着这块石头手起剑落,就将这块石头一劈为二,这就是有关试剑石的传说。
当然这个只是为了显示莫耶的铸剑技术的高超而有的传说,这块石头的造型实际上是天然形成的。
枕石。相传东晋高僧枕在上面,这块石头从此沾了仙气,以后来此的考生,就会在这里投掷石头,如果石头能立在上面则说明能够高中。
二仙亭。这亭子原来是宋代建筑,重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在这亭子中有两块石碑,分别雕着二位神仙,一位是陈抟,另一位是吕洞宾。相传有一天这二位大仙在这里下棋,一位樵夫看到,于是就走过来看他们下棋,看完一盘棋,回到家中,可是谁也不认识他,后来人们从他的衣着猜想他是几千年以前的人。
千人坐/千人石。在上山路的尽头,是虎丘的主景区。旧志云:“生公讲座,下有千人列坐,故名。”《吴地记》曰:“虎丘泉石,其最胜者剑池,千人坐。”《吴郡志》云:“生公讲经处,大石盘陀数亩,高下如削,乃他山所无。”现石上刻有“千人坐”三个篆字,系胡缵宗所书。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相传吴王阖闾死了之后,夫差为了不让盗墓贼知道父亲的墓在哪而杀了以前多工匠,从而鲜血染红了石头。
事实上石头中红色的部份是因为含有微量元素铁的关系。
剑池,这是这些景色中唯一一个人工修建的。
因形状像剑而得名,相传是吴王夫差葬于此,喜欢剑便在陪葬的时候埋了千把剑做陪葬。前几年景区做清理时,排空了水,清掉了淤泥的时候确实也发现了墓的入口。但因为墓上就是虎丘塔,所以一直不敢发觉直至如今。
因为是吴国故里,所以这里的旌旗上都是吴的字样。中国的山中一定有庙,这也说明这里的山有灵气,风水宝地才会吸引人在这里修建寺庙。
园林里最不能缺少的就是假山。不过看假山还是要去拙政园或者狮子林,这里终究还是差了点意思。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圆门、爬山虎、绿意。已经没有再多的话语可以形容这里了,这里就像是一个闹市中的花园,一个取静的地方。
雨后的这里更加的静谧,大家不说话的时候,都能清晰的听见雨滴落下的声音,一滴一滴,滴答滴答。
其实要区分是古迹还是后人仿建很是容易。旧的东西就算保护的再好,风吹日晒下也一定会有岁月留下的痕迹。而新的事物虽然大家说到要“修旧如旧”,但终归还是差了点意思,建造的再好,也是钢筋水泥建造的,再也不是那种纯木质的结构了。
入门皆是景,出门亦一样。
走过这里,就过桥了。过了桥就是北门了。沿着中轴线就能走过景区绝大部分的景色,当然左右两边还是有一些独特的风景的,还可以继续逛逛,像茶园、盆景园之类的。
苏州自古就是出文人的地方,唐伯虎曾在这里写诗作画。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明四家”。诗文上,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所以在这个地方,自然也是有人在此作画的。
国画的技巧,画的应该是牡丹,调色落笔一气呵成,深深浅浅自得益彰。我也画过这种类型的画,关于国画,写意的作品一向非常的喜欢。
从中轴线下来的左手边就是一大片竹林
没有人的时候走过一位红衣女子,美得仿佛一幅画。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竹林旁就是茶园,这个季节不是茶的季节,所以这里没什么人。
没有采茶女,只有我们。
不过这种茶园我倒真的是第一次见,一般的茶园都是成阶梯状,周围没有树木,充分吸收阳光。这里倒是参天大树很多,也不知道这里的茶产出后品质怎么样。
江南的秋季是一年中我最喜欢的日子,清冷却不孤单。在这个日子里再回苏州,到是一时间思绪万千...
千年斜塔,雨落虎丘
虎丘山风景名胜区位于苏州古城西北角的虎丘山风景名胜区,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有“吴中第一名胜”、“吴中第一山”的美誉,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写下“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的千古名言。
虎丘一词,源于吴越时期,吴王阖闾墓葬于此,这里当时看上去就像老虎盘伏于此,因而得名虎丘。
虎丘山,以虎丘塔最为闻名。
从进入景区的范围开始,很多地方都能看见高高耸立的塔。初秋的姑苏城飘着点细雨,来来往往的游客撑着花花绿绿的伞,顺着断粱寺走近,就走在了这个景区的中轴线上,虎丘塔一路伴随。
拾级而上,越发的明显了。树木遮住了底下的几层,若是不说,很难看出有何特殊之处。
但虎丘塔之所以出名则是因为它是一座斜塔。
仿楼阁式砖木套筒式结构。由8个外墩和4个内墩支承。屋檐为仿木斗拱,飞檐起翘。塔内有两层塔壁,仿佛是一座小塔外面又套了一座大塔,其层间的连接以叠涩砌作的砖砌体连接上下和左右。虎丘塔塔身平面呈八角形,由外墩、回廊、内墩和塔心室组合而成,内墩之间有十字通道与回廊沟通,外墩间有8个壶门与平座(即外回廊)连通,设计完全体现了唐宋时代的建筑风格。
但也因为年代久远,在宋代之后,经历的几个朝代,更朝换代时总是免不了战火。战火以及一些地质结构的变化造成了塔身的损坏。外层的木质结构损坏只剩下了塔心的部分。
虎丘塔之所以倾斜则是因为所处山崖地址结构变迁,如今一边是石头一边是泥沙,于是便像泥沙边倾斜下去。在1986年时,政府曾出资修复加固,在塔下补了地基钢筋加水泥,所以86年至今的近30年,塔身未再偏移。目前倾斜度数为3度59分,偏了2.34米。
虎丘塔7层建筑,唯有顶部毁于战火,是后人根据原先造型补修建的,用的砖石和底下的略有区别,颜色也略显清淡。最特殊的则是塔顶修建时是修正了的,所以整座塔看上去并不直,斜着的程度上还带着点“扭曲”。
目前因为塔身偏移,所以是不允许游人登塔的,所以参观者只能在塔的底部四周转一转。
目前虎丘塔是中国第一的斜塔,世界第二。比起比萨斜塔来说,倾斜程度还没有那么夸张,但是这里也一样是外国人来中国时常要来的地方。整个景区既有江南园林的风貌又有悠久的历史,确实是姑苏城值得一逛的地方。
虎丘塔所在的位置是虎丘山的最高峰。但是江南本无山,海拔也很低,所以虎丘峰最高也不过34.3海拔。站在虎丘塔的四周往下望,多是植被,偶有古建筑。灰青色的屋顶,跷脚的檐,还有那一愣一愣的瓦,古意和禅意尽显其中。
这里,当的起苏轼的那一句评价!
虎丘庙会,盛大开始
每年的9月到10月期间,在苏州的虎丘都会有举办庙会。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是中国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中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进行祭神、娱乐和购物等活动。庙会流行于全国广大地区。
这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只是现代大家的生活节奏太快了,很多传统的东西都消失在岁月的长河里了。
但幸好,苏州,虎丘还保留了这一传统,让更多的新生代们知道,原来在我们的古代,还曾经有过这样的盛大的活动。
今年的9月23日,是虎丘庙会的第一日,适逢周六,又是秋分。
秋风之后,江南的秋雨就多了起来,一场秋雨一场凉当真一点都没有错。庙会第一日就碰上了江南的濛濛细雨,也因为雨势加上雨天路滑,庙会的开幕受到一些小的影响,原本会有的出会仪式也被迫取消了。
这个台上表演的是“锦绣江南“江南女子的曼妙身姿加上柔柔的音乐,她们的表现非常之美好。舞台搭建在景区的中轴线边,四周树木环绕,一阵风吹过,落下一阵细雨。
考虑到雨天路滑等等各种因素,综合表演也很快结束了。看来只能留下一些遗憾了,不过庙会持续近一个月,后面还是可以来的。
千人石上,原本出会就是在这里表演,但是石头上非常的湿滑,所以取消了。
虽然飘着雨,但是仍然吸引了很多游客的到来,这只是刚刚围绕在表演台周围看表演的人的四分之一。
千人石也是有典故的。
为传承“山塘出会,虎丘看会”传统习俗,周一至周五每天安排一场出会,周六周日每天安排两场出会。
“福禄寿”三星依仗队伍从西溪环翠出发,途经上山路,到达千人石区域短暂停留,进行舞龙、舞狮表演。
舞龙舞狮的表演我向来只是在电视的古装剧里看过,现场倒是从未见,当真是有点可惜了。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也为了传承这一文化,纪念从前说起过的吴国,这里的布置、旌旗也都是用的吴字旗。
游客可以在现实与虚幻,古典与现代之间穿梭,可感受到吴文化的独特魅力。
有集会的地方,怎么能够没有美食呢。
在虎丘南门入口不远处就有一个美食节,一个个木屋售卖着各种各样的小吃,全国各地的都有,但最著名的还是苏式的点心。
苏式点心以糕点为主,像这种样子很可爱的糕点最是吸引人,它们的内部都有包一些馅,以豆沙为主。从前没有这么多形状,现在面点师花样十足,将新奇的潮流的卡通造型与之融合。像这种好看又好吃的东西,自然供不应求。
实用信息:
庙会时间:9月23日-10月15日
庙会地点:虎丘山风景区
庙会门票:80元
活动安排:
周一至周五每天安排一场出会 
周六周日每天安排两场出会
一榭园景,水上人家
虎丘一榭园,这里已经落成4年了。据史书记载:一榭园“榭前有池,环山林木竹石。登榭而凭眺,如临镜奁,塔影山光,历历入画”。它是一座水景园。可以凭池借景,引“塔影山光”入池,再现这颇具魅力的景观。
虎丘景区四周被河水包围,桥是唯一的通过方式,一榭园就位于河的那一边,紧邻园区的北门。
历史上原本就有一榭园的记载,在民国《吴县志》中提到,嘉庆三年知府任兆炯购薛文清公祠后,改筑成一榭园。约嘉庆七年归孙星衍所有,在时光流逝中,一榭园逐渐湮没于岁月里。
江南的竹很多,基本园林里,白墙灰瓦边绿竹配着,点缀了点颜色,让整个江南的风光看上去不至于那么单调。
江南人爱竹,就像苏轼曾经的诗中所言“另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一向是高洁的象征,所以文人墨客最是喜欢。
如今的一榭园,有一些小房屋,不给进入,内里布置就是旧时模样,上座,偏座,正厅是用于接待的,客人到此多是在这里用茶等候主人。古时的规矩多,对于外来的客人一般是不允许进入内庭的,尤其是内廷有女眷在的时候,更是讲究。
庭廊的尽头是大大的芭蕉叶,有些枯黄了,就像这季节轮回,夏季终将过去,秋季总会来临。
很少看见墙上看见镂空是做成葫芦的形状,大家都觉得有意思,赶紧拍下做纪念。下午雨有些停了,有些阴沉的天和树叶上偶尔吹落的雨珠,倒真有一些江南秋雨,寂寥的感觉。
一榭园落成的时间不过四年,虽然在虎丘景区内,但是也还是甚少有人知道。我上一次来的时候就完全不知。比起园内众多的人群,这里到算是一个小众而安静的场所。
来这里的人多是上了些年纪的人,讲着一口吴侬软语,清清脆脆的,很是好听。我暂居苏州这么些年,对于苏州话倒是能听懂一些,不过说到真的一句也不会说了。
池内的浮萍很多,但是莲花却很少,大约是季节过去了,莲花都不开了。
等再过一段时间怕是一朵也再难看见,满池的浮萍飘荡,有些单调。
池子的另一边是荷花,依然是荷叶开的正旺,但是荷花也没了踪迹。
这整个池子都是建造于水上的,所以这里主打的也是水上房屋。这里的池塘几乎是环绕了整个园子,若是盛夏季节里来,该是多么热闹的场景。荷花莲花争相开放,荷叶浮萍交相辉映。
评论万景山庄,盆景新景
万景山庄里集中了苏派盆景精品600多盆,占地25亩,建筑面积144平方米,主要有树桩盆景和水石盆景两个展示区域。苏派盆景是中国盆景的一个重要流派。苏派盆景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近代又有较大的发展。
在虎丘山里,既提供了电瓶车接驳又提供了马车,虽然现在的马车和从前的差别有点大,不过能真的这样体验一下也是不错的。都说老马识途,马儿根本也不需要车夫的催赶,自己识路,有一段下坡速度也是非常的快。
特别喜欢这种牌楼式的建筑,这个就在万景山庄的正对面,也是马车下了的地方。
所谓盆景,一盆一个景,又因其建筑高低错落,属山庄类型,故以万景山庄为园名。进虎丘大门,过海涌桥沿环山路东行百米即至。
园内的景致很好,一派非常精致的江南之景。从前年纪小,很难理解为什么说江南美景苏州最多,那一桥一水一庭院,每一样都充斥着丝丝禅意。难怪余秋雨老师把苏州称作是“中国文化静谧的后园”。
走进盆景园,就是一个并不算大的小瀑布,瀑布水流并不急,这里自然不会是天然形成的景观,而是人工后天建造的,为了配合整个景区的大环境而修建的。我们被哗哗的水声所吸引,蹲在这里拍了好一会的流水。
园内景致很有特色,窗户隔花处也都是用的雕刻盆景来表现。对于中国传统建筑里来说,窗户之类的地方也都是要经过精心设计的,符合基调是最重要的。
弯转的连廊,走在其间就好像回到了古时候,这是自己的私家园林,在里面走一走,一步一景,每一步都能看见一个不一样的画面。
对了,这才是江南园林最该有的模样。
房子突出建在水面上,下雨天这里最是合适,倚在栏杆上,凭栏听雨,看雨打湿湖面的平静,激起阵阵涟漪。听风过的声音,沙沙作响。
这里的房子里还有一点石雕。这个就和园内的假山一样有意思,远远欣赏,形态各异。
整个万景山庄都是各式各样的盆栽构成,园子并不算小,面积有24亩,面临碧波涟漪的环山河,背倚起伏的岗岭。
庄内假山瀑布,松林小溪,环境幽雅;堂轩亭阁,回廊曲径,错落有致。和上山道西侧的拥翠山庄一样,万景山庄将自然景观与仿古建筑融为一体,成为虎丘风景区中又一个园中园,为虎丘增添了一个新的景点。
万景山庄的盆景分类有很多,有专门的树桩盆景区,也有普通的盆景。我一般看到的多是像上面那种松树之类的盆景,甚少见这种。而相比那种培育而出的植物盆景,这种的更加有意思。这里有各式各样假山的形状,也有各种不同的山石之样,真可谓每一盆都有不同。
这里很多的都获过各式各样的奖,像已有500多年树龄的圆柏“秦汉遗韵”,还有榆桩合栽“华林新榆”等等,当然这里最好的话还是有个讲解,不然有些你并不能理解,自己看的话着实有一些不知所以然。
我对于江南的这种圆门可所谓偏爱的不行,尤其是这种门内有精致的地方,一定是要拍下来。
虽然我生于江南长于江南,而后又暂居苏州几载,但是这样的建筑却是怎么也瞧不腻,倒是真的恨不得天天见才好。
虎丘院内万景山庄,古迹和江南风貌最完美的结合,这里,真的值得一赏。
结束语
在苏州的日子还是短暂的,一不小心就一日已过。
上午飘雨,下午阴天,倒是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走走逛逛。一直在想离开苏州后何时才会在归来,但其实这么近说来也就来了。只是有些事情,当年过去了就真的也过去了。
以后,我们未来见。

本游记著作权归@左左xians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